中班比较深浅数学教案(中班比较深浅数学教案PPT)

时间:2024-06-13 阅读:22 ℃ 作者:杨文烁

1、中班比较深浅数学教案

教案名称:中班比较深浅数学活动

教学目标:

1. 让幼儿理解“深”和“浅”的概念。

2.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比较能力。

3. 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1. 不同深度的容器(如透明塑料杯、小水桶等)。

2. 水。

3. 颜色鲜艳的液体(如食用色素)。

4. 测量工具(如量杯)。

5. 记录表。

教学过程:

引入活动:

1. 教师展示不同深度的容器,并询问幼儿:“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容器有什么不同?”

2. 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容器的深度差异。

活动一:水的深浅比较

1. 教师在每个容器中倒入不同量的水,并加入食用色素以便观察。

2. 让幼儿观察并描述每个容器中水的深浅。

3. 教师提问:“哪个容器的水最深?哪个最浅?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

4. 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

活动二:测量水的深度

1. 教师介绍测量工具(量杯),并演示如何使用量杯测量水的深度。

2. 分组让幼儿尝试使用量杯测量不同容器中水的深度,并记录在表格上。

3. 讨论测量结果,比较哪个容器的水最深,哪个最浅。

活动三:深浅排序

1. 根据测量结果,让幼儿将容器按照水的深浅进行排序。

2. 讨论排序结果,确认每个容器的深浅顺序。

活动:

1. 回顾今天的活动,强调“深”和“浅”的概念。

2. 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学习体会。

3. 教师,强调通过观察和测量可以准确比较物体的深浅。

家庭作业:

1. 请幼儿回家后观察家中的容器,比较它们的深浅,并和家长分享今天的学习经历。

评估方式:

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检查幼儿的记录表,评估其测量和记录能力。

3. 通过幼儿的语言表达和讨论,评估其对深浅概念的理解。

2、中班比较深浅数学教案PPT

很抱歉,我无法直接提供PPT文件,但我可以帮你一个中班(幼儿园中班)关于比较深浅的数学教案的大纲。你可以根据这个大纲来制作你的PPT。

中班数学教案:比较深浅

一、教学目标

1. 让幼儿理解深浅的概念。

2. 学会使用深浅词汇描述物体。

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比较能力。

二、教学准备

- 不同深浅的容器(如透明杯子、碗等)

- 水

- 颜色深浅不同的物品(如纸张、布料等)

- 图片或卡片展示深浅对比

三、教学过程

引入(5分钟)

- 展示不同深浅的物品,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它们的差异。

- 提问:“你们能看出这些物品有什么不同吗?”

活动一:水的深浅(10分钟)

- 在不同的容器中倒入不同高度的水,让幼儿观察并描述哪个容器的水更深或更浅。

- 让幼儿尝试自己操作,加深理解。

活动二:颜色深浅(10分钟)

- 展示颜色深浅不同的纸张或布料,让幼儿比较并描述。

- 通过游戏或竞赛形式,让幼儿快速分辨颜色深浅。

活动三:深浅排序(10分钟)

- 给幼儿一组深浅不同的物品,让他们按照深浅顺序排列。

- 讨论为什么这样排列,加深对深浅概念的理解。

四、(5分钟)

- 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深浅的概念。

-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比较深浅。

五、家庭作业

- 让幼儿在家中找寻深浅不同的物品,并与家长分享他们的发现。

六、评估

-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 通过提问和讨论来评估幼儿对深浅概念的掌握情况。

PPT制作建议

1. 首页:包含课程名称、教学目标和日期。

2. 引入:展示深浅对比的图片或实物。

3. 活动一:展示水在不同容器中的图片,引导讨论。

4. 活动二:展示颜色深浅对比的图片,进行互动。

5. 活动三:展示排序活动的图片,引导幼儿思考。

6. 今天的学习要点,鼓励幼儿应用所学。

7. 家庭作业:提供家庭作业的说明和提示。

8. 评估:简要说明评估方法和标准。

希望这个教案大纲能帮助你制作出一份有效的PPT教案。记得在制作PPT时,使用清晰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以便幼儿能够轻松理解和参与。

3、幼儿园中班数学比较深浅教案

教案名称: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比较深浅

教学目标:

1. 让幼儿理解“深”和“浅”的概念。

2. 通过实际操作,让幼儿学会比较不同容器中水的深浅。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比较能力。

教学准备:

1. 不同大小的透明容器(如塑料杯、小碗等)。

2. 水。

3. 测量工具(如小木棍、尺子等)。

4. 记录表。

教学过程:

引入活动:

1. 教师展示两个不同大小的透明容器,并向幼儿解释“深”和“浅”的概念。

2.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在这两个容器中倒入同样多的水,哪个容器的水会更深?”引导幼儿进行思考。

活动展开:

1. 教师指导幼儿进行实验,将同样多的水倒入两个不同大小的容器中。

2. 让幼儿观察并讨论哪个容器的水更深,哪个更浅。

3. 教师引导幼儿使用测量工具(如小木棍)来测量水的深度,并记录在记录表上。

4. 教师提问:“为什么大容器中的水看起来比小容器中的水浅?”引导幼儿理解容器大小对水深度的影响。

活动深化:

1. 教师提供更多不同大小的容器,让幼儿进行多次比较实验。

2. 鼓励幼儿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通过实验来解答。

3. 教师引导幼儿规律,即容器越大,同样多的水看起来越浅;容器越小,同样多的水看起来越深。

活动结束:

1. 教师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深”和“浅”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来比较。

2.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比较不同物体的深浅。

评估方式:

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 通过幼儿的实验记录和讨论来评估他们对“深”和“浅”概念的理解。

注意事项:

1. 确保活动中的水不会造成滑倒等安全隐患。

2. 在活动结束后,及时清理水迹,保持教室的整洁。

3. 鼓励幼儿在实验中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同时注意安全。

4、中班比较深浅数学教案及反思

教案名称:中班数学活动——比较深浅

教学目标:

1. 让幼儿能够理解“深”和“浅”的概念。

2. 通过实际操作,让幼儿学会比较不同容器中水的深浅。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比较能力。

教学准备:

1. 不同大小的透明容器若干。

2. 水。

3. 测量用的小棒或标尺。

4. 记录用的纸和笔。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教师出示两个不同大小的透明容器,向幼儿提问:“这两个容器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观察并回答。

- 教师向两个容器中倒入不同量的水,再次提问:“现在这两个容器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发现水的深浅不同。

2. 活动展开:

- 教师示范如何比较水的深浅,使用小棒或标尺测量水的高度,并记录下来。

- 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提供几个不同大小的容器和一些水,让幼儿自己尝试比较水的深浅,并记录结果。

- 教师巡视指导,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并正确理解深浅的概念。

3. 讨论与

- 各小组分享他们的发现,讨论为什么有些容器中的水看起来深,有些看起来浅。

- 教师深浅的概念,并强调比较时要注意容器的大小和水的量。

4. 拓展活动:

-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思考,如果将两个容器中的水混合,会发生什么变化?

- 让幼儿尝试将水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观察并记录水的深浅变化。

教学反思:

- 在本次活动中,幼儿通过实际操作,对“深”和“浅”的概念有了直观的理解。通过比较不同容器中水的深浅,幼儿的观察力和比较能力得到了锻炼。

- 在活动过程中,部分幼儿可能对深浅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刻,需要教师在巡视指导时给予更多的解释和引导。

- 在讨论与环节,幼儿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分享自己的发现,但在表达时可能需要教师的引导,以确保他们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 拓展活动的设计能够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但在实施时需要注意安全,确保幼儿在教师的监督下进行操作。

总体来说,本次数学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实际操作加深了对深浅概念的理解。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继续采用类似的实践活动,以提高幼儿的数学认知能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