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专卖店中班数学教案(中班数学风筝飘飘教案重难点)

时间:2024-06-13 阅读:23 ℃ 作者:杨晚棠

1、风筝专卖店中班数学教案

教案名称:风筝专卖店中班数学教案

教案目标:

1. 通过风筝专卖店的情境,让幼儿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如数量、形状、大小等。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比较能力和简单的数学运算能力。

3. 通过游戏和活动,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1. 风筝图片或实物风筝若干。

2. 数字卡片、形状卡片。

3. 计数器、尺子等测量工具。

4. 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教师展示风筝图片或实物风筝,引起幼儿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们喜欢风筝吗?”

3. 引导幼儿讨论风筝的颜色、形状和大小。

二、活动一:风筝的数量(10分钟)

1. 教师出示不同数量的风筝图片,让幼儿数一数每张图片上有多少个风筝。

2. 使用数字卡片,让幼儿匹配相应的数字。

3. 分组活动,每组幼儿轮流抽取数字卡片,然后从一堆风筝图片中找出相应数量的风筝。

三、活动二:风筝的形状(10分钟)

1. 教师出示不同形状的风筝图片,让幼儿观察并说出风筝的形状。

2. 使用形状卡片,让幼儿匹配相应的形状。

3. 分组活动,每组幼儿轮流抽取形状卡片,然后从一堆风筝图片中找出相应形状的风筝。

四、活动三:风筝的大小(10分钟)

1. 教师出示不同大小的风筝图片,让幼儿比较风筝的大小。

2. 使用尺子等测量工具,让幼儿实际测量风筝图片的长度和宽度。

3. 分组活动,每组幼儿轮流测量风筝图片,并记录在表格中。

五、(5分钟)

1. 回顾今天的活动,让幼儿分享他们的发现。

2. 强调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时计算物品的数量和价格。

3.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多运用数学知识。

六、作业

1. 让幼儿回家后和家长一起制作一个风筝,并记录下风筝的颜色、形状和大小。

2. 下次课带来学校,与同学们分享。

评估方式:

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检查幼儿的记录表格,评估他们对数量、形状和大小的理解。

3. 通过幼儿的分享,了解他们对数学概念的掌握情况。

2、中班数学风筝飘飘教案重难点

中班数学活动“风筝飘飘”教案的重难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重难点分析

重点

1. 理解数与量的对应关系:通过风筝的制作和放飞活动,让幼儿理解数字与风筝数量的对应关系,强化数概念。

2. 掌握简单的计数技能:在活动中,幼儿需要数出制作风筝所需的材料数量,如纸张、竹签等,以及放飞的风筝数量。

3. 培养空间方位感:在放飞风筝的过程中,幼儿需要观察风筝在空中的位置变化,从而培养空间方位感。

难点

1. 抽象数概念的具体化: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将抽象的数字概念与具体的实物(如风筝)联系起来是一个挑战。

2. 计数时的准确性:幼儿在计数时可能会出现重复计数或遗漏的情况,需要通过活动来提高计数的准确性。

3. 空间方位的理解:幼儿对于上下、前后、左右等空间方位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具体的活动来加深理解。

教案设计建议

活动准备

- 准备制作风筝的材料:彩纸、竹签、线、胶带等。

- 准备放飞风筝的场地:开阔的空地,确保安全。

活动过程

1. 引入:通过故事或图片引入风筝的主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2. 制作风筝:指导幼儿按照步骤制作风筝,过程中强调数与量的对应关系,如“我们需要4根竹签来制作风筝的骨架”。

3. 计数练习:在制作过程中,让幼儿数出所需的材料数量,并检查是否正确。

4. 放飞风筝:在放飞风筝的过程中,引导幼儿观察风筝在空中的位置变化,讨论风筝的上下、前后移动。

5. :活动结束后,与幼儿一起回顾活动中的数概念和空间方位感,强化学习内容。

活动评价

- 观察幼儿在制作和放飞风筝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兴趣。

- 评估幼儿在计数和理解空间方位方面的表现。

- 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幼儿对数概念和空间方位的掌握程度。

通过这样的教案设计,可以帮助中班幼儿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空间感知能力。

3、中班数学《风筝飘飘》教案

中班数学《风筝飘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数字1-5,并能正确书写。

2. 通过风筝的制作和放飞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通过观察风筝在空中的运动,引导幼儿理解上下、前后、左右等基本空间方位概念。

4.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准备:

1. 数字卡片1-5。

2. 风筝制作材料:彩纸、竹签、线、胶带等。

3. 放飞风筝的场地。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引导幼儿认识数字1-5,并进行书写练习。

-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风筝是怎么飞的吗?”激发幼儿的兴趣。

2. 活动一:制作风筝

- 教师示范如何制作风筝,强调安全使用工具。

- 幼儿分组,每组制作一个风筝,教师巡回指导。

- 制作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讨论风筝的形状、颜色,以及如何让风筝飞得更高。

3. 活动二:放飞风筝

- 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放飞风筝。

- 在放飞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风筝的运动,讨论风筝在空中的位置变化。

- 教师提问:“风筝是怎样飞上天的?”“风筝在空中是怎样移动的?”引导幼儿理解上下、前后、左右等空间方位。

4. 活动三:数学游戏

- 教师设计与数字1-5相关的数学游戏,如“数风筝”、“找数字”等,巩固幼儿对数字的认识。

- 游戏结束后,教师游戏中的数学知识,强化幼儿的记忆。

5. 结束活动:

- 教师引导幼儿分享制作和放飞风筝的体验。

- 教师本课学到的数字知识和空间方位概念。

- 教师布置家庭作业,鼓励幼儿与家长一起制作风筝,并记录风筝飞行的过程。

四、教学反思:

- 教师应观察幼儿在制作和放飞风筝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活动内容,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

- 教师应在课后进行反思,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次教学提供参考。

4、风筝专卖店数学教案反思

在设计“风筝专卖店数学教案”时,教师需要考虑如何将数学知识与风筝专卖店的实际情境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反思点:

1. 情境创设:

- 是否成功地将风筝专卖店的情境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

- 是否考虑到了不同学生的背景知识,确保情境对所有学生都是可理解的?

2. 数学概念的引入:

- 是否清晰地介绍了与风筝专卖店相关的数学概念,如价格、数量、面积、比例等?

- 是否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这些数学概念?

3. 问题解决:

- 是否设计了足够的问题和活动,让学生在解决风筝专卖店相关问题时运用数学知识?

- 是否鼓励学生使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 互动与合作:

- 是否提供了机会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风筝专卖店的问题?

- 是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以增强他们的合作能力?

5. 评估与反馈:

- 是否设计了合适的评估方式来检查学生对风筝专卖店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 是否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改进和深化理解?

6. 技术与资源:

- 是否利用了适当的技术和资源(如计算器、图形计算器、计算机软件等)来辅助教学?

- 是否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访问到这些资源?

7. 文化与多样性:

- 是否考虑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风筝传统,以及这些传统如何影响数学教学?

- 是否尊重并包容了所有学生的文化差异?

8. 持续改进:

- 是否收集了学生的反馈,以了解教案的有效性和改进空间?

- 是否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对教案进行了调整和优化?

通过这些反思点,教师可以评估教案的有效性,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反馈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效。

Top